中国经济"量稳质提"真相:地方政府藏着这3个"不能说的秘密"!
前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近期,各省陆续公布了2024年的经济成绩单。从整体运行态势来看,中国区域经济在保持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动能转换明显加速,呈现出“量稳质提”的良好发展态势。区域经济的良好表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迎难而上推动区域经济取得新成就,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进行系统性、精准的策略部署,从而促进区域层面供需的动态平衡。 因地制宜: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关键路径
因地制宜,培育自身优势,是区域经济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各地过去一年的实践以及新年伊始的安排来看,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禀赋,绘好高质量发展“工笔画”,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已经成为各地探索具体政策落实路径的共识。有的地方着力抓实工业项目建设,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大技改投资力度;有的地方对接产业前沿科技,加快实现技术产业化,在未来产业培育方面积极蓄势赋能;还有的地方将经济转型与用好“双碳”机遇有机结合,在传统资源型省份转型发展过程中开辟了新路径,实现了资源型产业的焕新。 巩固向好势头:系统观念与精准施策
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需要进一步巩固。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定的工作部署做好经济工作,离不开区域经济的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精准施策,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促进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有效协同。既要用足用好已经出台的普惠性政策,也要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多措并举推动区域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再迈一大步。 优化营商环境: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契机
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走深走实为契机,着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有条件的地区在国家政策鼓励下,积极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方面的探索,有利于激活各类优质要素,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发挥潜力。要切实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落实落细,在省域形成可反馈、可检查、可评估的工作闭环,推动政策在全国发挥更大效力。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影响公平竞争、形成市场分割、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加以规范治理。 双轮驱动:转型与育新并举,实现产业效率跃升
通过“转型”和“育新”双轮驱动,实现产业效率的跃升。传统产业仍然是很多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应把握好健康发展和提质升级的方向,有序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增加高端产能供给。特别是要强化标准引领作用,发挥标准规范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壮大产业发展优势的牵引作用。对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应根据地区发展实际情况,在做好产业前景科学研判的前提下精准布局,并以产业发展目标推动普惠性政策动态优化调整,以更好适应培育新增增长点的需要。为避免重复建设,应在区域范围内产业链接协同方面加快破题,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鼓励片区内优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在创新能力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 扩大对外开放:发挥开放平台载体作用
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用好各类对外开放平台载体,在服务贸易标准对接、通关便利化、吸引外资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方面,形成一批标志性项目。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有效破解制约服务贸易产业链各环节连接、畅通的难题,推动实现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高效配置。总结好前期旅游、运输、医疗等领域扩大对外开放的有益经验,结合行业经营主体发展诉求,积极稳妥有序推进行业领域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提升外商投资软环境水平。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