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后A股怎么走?十大券商策略报告解读:科技股或迎转机

五一长假前夕,A股市场三大指数勉强飘红,沪指象征性地涨了0.56%,深成指和创业板指略好,分别涨了1.38%和1.74%。这丁点儿涨幅,真能让人安心过节吗?十大券商的最新策略报告出炉,与其说是指点迷津,不如说是集体焦虑的体现。
长假前的市场喧嚣:十大券商策略背后的焦虑与躁动
别被“小涨”迷惑:市场情绪远未触底
中信证券开门见山,直接泼了盆冷水:别以为市场情绪有多好。他们跟踪的指标显示,市场虽有所降温,但远未达到“抄底”的程度。融资余额依然高企,期权波动率也没降到低位,私募仓位更是离历史中位数还远得很。说白了,市场出清不彻底,反弹空间有限。别指望什么“V型反转”,还是老老实实“高切低”吧。
中信证券的“高切低”:科技股的冰点反击?
至于“高切低”的方向,中信证券盯上了科技股。理由是,科技板块的情绪已经跌到了冰点,融资买入额占比也远低于医药、消费等板块。更重要的是,消费医药的超额收益已经达到了阶段性极值,继续上涨的空间不大。他们认为,科技股对风险偏好更为敏感,一旦外部环境有所缓和,科技股的反弹力度可能会更大。
但问题是,这种“冰点反击”的逻辑靠谱吗?科技股的下跌,真的是因为情绪吗?恐怕更多的是因为业绩不佳、估值过高吧。指望外部环境缓和,还不如指望科技企业自己争口气,拿出点真东西来。
政策底与市场底的博弈:积极信号能否带来真金白银?
银河证券的乐观:政策底已现,信心何来?
银河证券的态度明显乐观得多。他们认为,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尤其是“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的表述,更是让投资者信心倍增。会议还强调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为A股提供了坚实支撑。他们建议关注红利板块、科技板块和大消费板块。
但问题是,政策底真的能转化为市场底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策的出台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政策能否真正落地,以及政策的效果如何。如果政策只是“雷声大,雨点小”,那么市场的信心很快就会被消耗殆尽。
招商证券的精明:人工智能、自主可控与消费的“安全牌”
招商证券则显得更为务实。他们认为,4月政治局会议在政策基调上符合市场预期,强调了“底线思维”,并提出了多项具体政策措施。这些措施表明政府在应对经济形势变化时的坚定决心,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他们特别强调了科技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并对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算力基建、数据资源等领域的自主可控做出具体部署。同时,消费仍然是全年政策的主线。他们建议重点关注人工智能、自主可控和消费等领域。
招商证券的策略,说白了就是“求稳”。人工智能、自主可控和消费,都是当前市场关注的热点,也是政策支持的重点。选择这些领域,虽然可能不会带来超额收益,但至少可以保证不会跑输大盘。这是一种典型的防御型策略,适合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
震荡市中的主线迷踪:是信号还是陷阱?
天风证券的“磨底论”:历史会重演吗?
天风证券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他们认为,在震荡市中,市场会自发地选择出未来的主线。他们通过复盘历史上的底部区域发现,趋势性上涨前往往会经历多次反弹的下跌期和W型磨底期。在磨底阶段表现最好的板块,往往对后市主线具有信号效应。因此,他们建议关注市场给出的信号,以作“确认”。
这套“磨底论”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却充满了不确定性。历史会重演吗?这次的“磨底”和以往的“磨底”真的相同吗?市场给出的信号,真的可靠吗?这些问题,天风证券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警惕“伪主线”:短期炒作与长期价值的背离
更重要的是,天风证券也提醒投资者,要警惕“伪主线”。他们指出,市场主线往往是一个长期逻辑,如果某个板块本身不具备长期逻辑,或者行业的长期逻辑被证伪,那么即使在磨底期上涨,也不会发展成为真正的主线。他们列举了三种情况:防御属性行业、政策支持力度减弱的行业、以及格局未优化的行业。
这种提醒很有必要。在震荡市中,很多短期炒作都会被包装成“主线”,吸引散户入场。但这些“伪主线”往往缺乏长期价值,一旦炒作退潮,就会被打回原形。投资者如果盲目跟风,很容易被套在高位。
“底线思维”下的投资:开源证券的防御反击
“自主可控+内循环+红利黄金”:安全牌还是老套路?
开源证券在报告中反复强调“底线思维”,建议投资者抓牢“底线思维”下的确定性。他们的投资策略围绕“自主可控+内循环+红利黄金”展开,具体配置包括:科技成长领域的“自主可控+国产替代”、消费领域的“政策+内生复苏”、成本改善驱动的行业、以及出海结构性机会。此外,他们还建议配置中长期底仓“红利+黄金”。
这套策略看起来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却缺乏亮点。所谓的“自主可控+内循环”,已经是老生常谈,市场早已审美疲劳。消费复苏的逻辑虽然成立,但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效果。至于“红利+黄金”,更是典型的避险策略,只能起到防御作用,难以带来超额收益。
华西证券的“韧性”说:别低估了维稳的决心?
华西证券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强调“勿低估A股的韧性与政策‘稳股市’的决心”。他们认为,面对外部不确定性,高层多次发声“稳定股市”,中央汇金也明确自身担任资本市场“国家队”和类“平准基金”的角色。在“国家队”的入市维稳下,A股市场已经走出九个交易日的修复行情。他们建议以低估值与扩内需的板块为主,如:中字头央企、银行、食品饮料、服务消费等。主题方面,建议适度关注:军工、自主可控等。
华西证券的观点,实际上是押注“维稳”。他们认为,只要“国家队”出手,A股就不会崩盘。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风险。如果市场本身的内在逻辑出现问题,仅仅依靠外部力量的干预,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而且,过度依赖“维稳”,可能会导致市场失去自我调节的能力,反而不利于长期健康发展。
消费引擎与结构性机会:最后的希望?
西南证券的政策押注:内需能否力挽狂澜?
西南证券将宝压在了内需上。他们解读政治局会议精神,认为宏观政策正在加码,内需将成为增长引擎。会议强调了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包括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使用,以及适时降准降息。货币政策方面,将创设新的结构性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他们尤其强调,内需政策的优先级显著提升,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和发展服务消费,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然而,内需真的能承担起“力挽狂澜”的重任吗?在消费能力受限、消费意愿低迷的大环境下,仅仅依靠政策刺激,恐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更何况,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结构性工具的效果也存在不确定性。指望内需来拯救经济,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长城证券的政策解读:维稳中的增量与底线
长城证券则更侧重于政策解读,认为4月政治局会议在政策上体现了兜底思维、增量思维和延续思维的结合。兜底思维强调对受关税影响企业的保护和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的解决;增量思维则体现在创新提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和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延续思维则强调城市更新和房地产市场稳定政策的持续性。他们认为,这些政策旨在通过多种手段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外部冲击,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长城证券的解读相对中立,但缺乏深度。他们只是简单地罗列了政策的各个方面,而没有深入分析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和潜在风险。“科技板”能否真正促进科技创新?稳就业政策能否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房地产调控政策能否真正稳定市场?这些问题,长城证券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风格轮动与资产配置:券商们的“万金油”建议
光大证券的“轮动”:防御与顺周期的舞蹈
光大证券认为,市场情绪在4月面临财报披露压力预计将会出现回落,而经济现实受数据披露、政策出台节奏、投资者预期波动的影响,可能会在“强现实”及“弱现实”之间出现反复。因此,未来市场风格或将在防御与顺周期之间进行轮动。他们建议,防御风格行业关注煤炭开采、电力、白色家电等,顺周期风格关注养殖业(生猪)、炼化及贸易(油气)、化学原料(磷化工、钛白粉)等。
这种“轮动”策略,看似灵活,实则平庸。在市场不明朗的情况下,让投资者在防御和顺周期之间来回切换,无疑是增加了操作难度和交易成本。更何况,光大证券所推荐的这些行业,大多是周期性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投资风险也较高。这种“轮动”策略,更像是券商为了收取交易佣金而提出的“万金油”建议。
东海证券的“均衡”:内需+科技的救赎之路?
东海证券则建议进行大类资产均衡配置,并聚焦发展服务消费。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回暖,2025年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0.8%,摆脱了PPI下降的不利因素,但仍面临外部不确定性。政治局会议也指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他们以美国服务业PMI与制造业PMI的走势为例,认为过去两年美国的经济走强由服务业带动作用明显。因此,他们建议大类资产均衡配置,内需+科技仍是投资主线。
东海证券的“均衡”策略,同样缺乏新意。在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进行资产均衡配置,无疑是一种稳妥的选择。但问题在于,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均衡”?不同资产之间的配置比例如何确定?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动态调整?这些问题,东海证券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
至于“内需+科技”的投资主线,虽然符合政策导向,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内需能否真正复苏?科技创新能否取得突破?这些都是未知数。如果这两个引擎无法启动,那么所谓的“救赎之路”,恐怕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