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小微企业起死回生的秘密武器,竟然是...》
引言: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小微企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近年来,金融机构不断增加信贷资金的供给,并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力求将金融活水精准地输送到小微企业,滋养这片经济发展的沃土。通过聚焦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金融机构正采取多项措施,努力消除融资过程中的隐性壁垒,切实提升小微企业的融资获得感,助力其蓬勃发展。
破解融资难题:信贷资金直达企业
小微企业的困境与机遇
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在吸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小微企业在资金需求上往往呈现出“短、小、频、急”的特点。同时,银企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使得小微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壮大。
政策引导:信贷资金快速倾斜
如何让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小微企业充分获得金融支持,激发其市场活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无疑为破解“融资难”提供了新的路径。在相关部门和银行机构的密切配合下,信贷资金正快速向小微企业倾斜。截至目前,各地已累计走访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超过5000万户,授信金额超过10万亿元。
银企互联:打破信息壁垒,提升融资效率
2024年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已达到81.4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7%,达到33.3万亿元。这些数据充分表明,银行业在引导信贷资金助力基层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多部门协调和搭建融资桥梁,有效减少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小微企业获得了更多与银行接触的机会,从而有效缓解了融资困难。
多措并举:消除隐性壁垒,完善信用体系
从各地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情况来看,压减信贷投放的中间环节,促进信贷资金直达小微企业至关重要。例如,在广西崇左市,当地银行机构和税务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成立银税互动专班,打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壁垒,推动企业的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
此外,各地还积极摸排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形成“两张清单”,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推荐给银行机构,实现了信贷资金的精准对接。这种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的方式,不仅提高了融资效率,还降低了融资成本,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进一步消除阻碍小微企业融资的隐性壁垒,还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提高信用融资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同时,要进一步摸排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让低成本信贷资金能够更快、更精准地浇灌小微企业。
创新金融产品:助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痛点
通常情况下,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大多是民营小微企业,它们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为突出。科技型企业与传统小微企业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面临更多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传统的信贷模式难以充分满足其经营发展需求。
这类企业通常为轻资产企业,缺乏传统贷款所需的固定资产等抵押物,而其核心资产往往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金融机构对这类资产的评估和处置能力有限,导致企业难以获得贷款。此外,现有金融市场上的主流金融产品难以满足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时间紧、频次密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也缺乏针对科技型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
政策扶持:加大对科创企业的金融支持
为了将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提升金融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质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鼓励银行机构在防控风险的基础上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努力提升科技型企业“首贷率”。
产品创新:定制化金融服务体系
专家认为,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是提升信贷投放的重要途径。银行加快创新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源赋能小微企业,有利于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例如,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龙湾农商银行围绕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领域,创新打造了“科创指数贷”、“小微随心付”等专项信贷产品,构建了专业化金融服务体系,为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针对初创期科技企业经营发展特点,银行需要尽快研究设计差异化、特色化的科技信贷服务,构建与专精特新企业内在特征相匹配的授信审批模式。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外,还应逐步开发专精特新成长贷、创新积分等定制化金融产品服务。
风险防控与激励机制
银行应优化科技金融业务的管理制度,实施差异化绩效考核、尽职免责、不良容忍等管理要求,建立激励相容机制,鼓励员工积极为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同时,银行应落实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加强授信管理和贷款资金用途监控,做实业务合规性审查,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和合规使用。
优化续贷服务:防范风险,稳定企业发展
续贷的重要性与挑战
小微企业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在融资过程中,往往一次借贷并不能充分缓解资金周转难题。多数情况下,贷款到期后还有续贷需求,此时银行信贷资金的注入对小微企业扭转经营困局尤为重要。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周期与经营周期错配问题,无还本续贷政策通过无缝续接贷款服务,有效破解过桥资金困局。小微企业在原贷款到期前申请续贷,可以避免因短期还款压力导致资金链断裂,显著降低融资成本,同时续贷无需繁琐审批程序,提高了融资效率。作为普惠金融重要举措,该政策不仅保障企业资金链稳定和银行贷款安全,更对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具有积极意义。
政策引导:提升续贷服务水平
为引导金融机构做好小微企业续贷工作,提升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引导银行提升信贷投放积极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做好续贷工作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风险状况和偿付能力等因素,优化贷款服务模式,合理设置贷款期限,丰富还款结息方式,扩大信贷资金覆盖面。
在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后,金融监管部门加快聚焦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下大力气破解小微企业续贷难点。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保持对民营企业稳定有效的增量信贷供给,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首贷、续贷、信用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落实好无还本续贷政策,切实提高民营企业融资满意度。截至目前,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近7万亿元。
风险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与合规
做好续贷工作也要加强风险管理,防止个别小微企业利用续贷隐瞒真实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或者短贷长用、改变贷款用途。银行应建立严格、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包括对小微企业的还款能力进行科学审核,建立科学的债务评估模型,采取适当的担保措施等,从而降低续贷风险。通过这些措施,银行可以更好地评估小微企业,根据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风险状况和偿付能力等因素,合理设置贷款期限,丰富还款结息方式。
结语:多方协同,共促小微企业蓬勃发展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引导、金融创新和风险防控,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让金融活水能够精准地滴灌到每一个需要滋养的“毛细血管”,最终促进小微企业的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