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大逃杀!中国各省疯抢“打工人”,谁能笑到最后?
人才争夺白热化:各省广发“英雄帖”
一场人才争夺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广东、浙江、湖南、海南等省份的领导纷纷公开向全国人才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函”,展现了各地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经济发展模式驱动人才需求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各省份的人才引进政策和范围,与各自的经济发展模式紧密相连。例如,制造业大省广东侧重于引进能够满足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支柱产业需求的创新型、技术型人才,并推出了“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目标是吸引100万名高校毕业生。而民营经济活跃的浙江,则更加注重打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致力于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从数量到质量:人才战略的演变
中部大省湖南,则提出要为大学生提供全周期创业支持,打造适合创业的土壤。海南则围绕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制定了“才建功自贸港、人才特派员助力自贸港建设、人才支撑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三年行动方案”。
将时间线拉长来看,随着经济形态的不断演变,各地的“抢人大战”也从最初单纯追求人口数量,转变为更加注重招揽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聚焦“抢人”重点:广东、浙江的策略解析
究竟各地在争夺什么样的人才?不妨先来看看广东、浙江这两大经济强省的策略。
通过对其引才政策的梳理,可以发现,广东更侧重于满足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支柱产业对创新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而浙江则着眼于改善就业环境,致力于打造更优的创新创业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侧重点与当地的经济结构息息相关。
广东:制造业强省的人才需求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以及8个万亿元级的产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广东GDP的三分之一。制造业种类齐全、占比高,意味着对人才的需求也会更加旺盛。
同时,广东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同样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撑。
广东省委人才办负责人曾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广东能否建成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决定其未来发展和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主动性。面对广东拥有的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1900多万户经营主体和830多万家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是无比渴求的,同时也为人才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此背景下,广东提出要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并将吸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所需人才作为重中之重,以满足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
浙江:民营经济沃土的引才之道
反观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长期以来都高度重视营商环境的打造。因此,在人才招揽方面,浙江也注重打造青年友好型社会,以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当地发展。
浙江省省长刘捷曾表示,近年来,浙江大力推动青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赋予企业和用人单位更多的人才自主认定权,全力营造最优的人才生态。
据悉,浙江实施的这些举措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全省新增常住人口73万人,其中有超过40万35岁以下的青年才俊来到杭州创业。“浙江将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高效统筹高能级科创平台的打造、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刘捷在两会期间表示。
中部崛起与自贸港建设:湖南、海南的引才新思路
除了广东、浙江以外,中部大省湖南以及海南也纷纷向各类人才发出邀约,并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
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人才渴求
海南省委书记冯飞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正如火如荼,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人才,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有条件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从具体举措来看,海南正在构建更加完善的“1+N”人才政策体系,“1”指的是《海南自贸港人才荟萃之岛建设方案》,“N”则指的是人才建功自贸港、人才特派员助力自贸港建设、人才支撑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三年行动方案”。
湖南:打造大学生创业的摇篮
湖南则希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吸引大学生创业,力图将创业比例从目前的1-2%提升到国际上30%的水平。
据了解,世界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创业比例高达30%,而中国目前只有1%到2%。面对这一差距,湖南希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破局,吸引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来到湖南创业。
从具体举措来看,去年,湖南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七个一”政策,包括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建设创业孵化载体、成立创业导师团、开设创业课程、选树创业典型、推出创业节目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创新创业成关键词: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
观察各省份的抢人举措,可以发现,今年的关键词是“创新创业”。
例如,广东着重强化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以满足对创新型、技术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浙江则赋予企业更多的人才自主权,致力于打造最优人才生态;湖南提出为人才提供全周期的创业土壤,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与此同时,这些省份均积极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和数字经济转型,积极推动相关政策落地。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人才争夺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教授丁长发认为,当前各省份再提“抢人才”战略,不仅是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对青年人口资源的争夺,更是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争夺。
“近年来,多数省份均提出要发展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以及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而这些产业均为人才密集型产业,也会催生出大量初创企业,进而形成人才聚集、创新突破、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丁长发说道。
湖南破局:留住人才,实现产业升级
除此之外,中部地区正着力改变“孔雀东南飞”的格局,推动产业升级与人才引进,湖南便是其中的代表。
作为中部大省,2024年,湖南GDP达到了53230.99亿元,排名全国第10位。从产业结构来看,先进制造业是湖南经济的重要支柱。
数据显示,2024年,湖南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7%,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突破50%。与此同时,湖南已成功打造四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三,中西部第一。
挑战与困境:湖南的人口与产业现状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湖南仍面临着诸多挑战。2025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产业转型步伐仍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任务艰巨,新兴产业规模相对偏小。这表明湖南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仍需持续发力。
除了产业升级的挑战外,湖南在人口层面也面临着困境。
数据显示,2023年,湖南全省常住人口为6568万人,比上年减少36万人。也就是说,扣除自然增长,2023年湖南人口净流出15.7万人。这种人口外流的趋势势必会对湖南的产业升级带来较大的压力。
对策与举措:湖南的引才留才组合拳
面对这些挑战和困境,湖南该如何解决?
丁长发认为,要实现产业升级,就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力度,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而这些举措背后,都需要人才的支持,尤其是在出生人口减少、中西部人口持续向南方、东部地区聚集的情况下,吸引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近年来,湖南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例如,湖南通过“湘才留湘”计划,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及差异化落户奖励,建立“产业链链长+人才链链长”双链长制,推动产学研合作,缩短研发周期。这些措施旨在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和发展机会。
在人才保障方面,湖南构建了覆盖青年人才从“落脚”到“扎根”全过程的政策链,涵盖降低落户门槛、发放生活补贴、优化安居保障等多个关键环节。这些政策不仅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也为湖南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也意味着,通过这些努力和举措,湖南正逐步改变“孔雀东南飞”的格局,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当地发展。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